錫林郭勒日報全媒體記者 伊榮
2007年,寶喜在妻子的陪伴下與一眾當年同來的“國家的孩子”踏上了南下尋親的旅程。寶喜很幸運,在尋親會上他找到了自己的家人,那一刻起,寶喜心中又多了一份對江南的牽掛。
今年71歲的寶喜回憶說:“當我和親生母親相擁痛哭的時候,心中最感激的是草原上的阿爸阿媽,他們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也給了我太陽一般熾熱的愛……”
寶喜的阿爸寶音是一名退役軍人,1945年參軍,曾在內蒙古騎兵二團擔任司號員職務,從部隊回來后被分配到東烏珠穆沁旗賀斯格烏拉防火辦工作。寶喜的阿媽叫國淑英,在家照料一家人的生活,沒有工作。
1961年,寶音去呼和浩特出差,遇到了兩位戰友,并從戰友那兒得知由于嚴重的自然災害,南方很多孩子都被送進了孤兒院,為了養活這些孩子,政府把他們接到了內蒙古,現在號召沒有孩子或者生活條件好的家庭領養這些孩子。寶音夫婦一直沒有生育,聽到這個消息后,寶音就在兩位戰友的陪同下,去了呼和浩特市保育院。“當時,我在保育院里的編號是7,阿爸看到我就直接抱起了我。后來阿爸告訴我,因為他曾經是一名騎兵,所以很喜歡‘7’這個數字。”寶喜說。
寒來暑往,轉眼幾十年匆匆而過。1985年寶喜的阿媽因心臟病離世,1989年寶喜的阿爸也因病去世。寶喜說,那幾年對于他來說很痛苦,幸好有妻子張鳳蘭的陪伴和支持。
寶喜的阿爸寶音一生雷厲風行,在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從沒忘記過自己曾是一名軍人。在阿爸的潛移默化下,寶喜在他工作的43年中,無論是在政府部門當勤務員,還是開鏟車、開拖拉機,抑或是后來在園林處當主任,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他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1977年冬季,一場罕見的大雪災降臨錫林郭勒草原,那場雪災很多人至今都記憶猶新。當時,寶喜在城建系統車隊開拖拉機,災情發生后,寶喜被調到抗災辦公室參與抗災救援工作。寶喜他們每天工作18個小時,推雪開路,運送煤炭、捆草、糧食、油料等救災物資。有一天,一大早就刮起了白毛風,草原深處到處是白茫茫一片,能見度不足一米,當時向導也迷了路,就帶著寶喜他們在野外轉了一天一夜,情況十分危險。寶喜回憶說:“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還有很多牧民正在盼著我們去救援,一定要完成黨和政府交給我的任務,一定不能辜負黨的養育之恩。”寶喜就是靠著這份信念咬牙堅持著,終于在第二天接近中午的時候順利找到了牧民的蒙古包,親手把物資送到牧民手中。盡管當時寶喜的手腳都已經凍傷,可當他看到牧民收到物資時喜悅的表情,就感覺自己身上暖暖的,一切都值得。
寶喜的妻子張鳳蘭說:“就是那次的經歷讓寶喜落下了毛病,直到現在不管冬夏他的手腳一直都是冰涼的。”聽到妻子這樣說,寶喜有些靦腆地反駁道:“說那些干啥,那都是我們應該做的,要是當初沒有草原母親的接納,我們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能活到現在嗎?!”
張鳳蘭一直小心收藏著一個舊式黑色提包,那里面存放著40多個榮譽證書、獎章,其中還有一頁泛黃的文件紙,是關于批準預備黨員寶喜同志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通知,通知的日期是1995年6月2日。張鳳蘭說,這些都是寶喜43年來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而寶喜說,這是黨對他工作的認可,是給他的鼓勵。
2007年,錫林郭勒盟地區“國家的孩子”組織前往江南尋親,寶喜聽說后很心動,可那時家里因女兒患病,生活很是拮據。張鳳蘭看到寶喜悶悶不樂的樣子很心疼,悄悄借了錢對寶喜說,錢沒了可以再賺,機會不把握就沒有了。就這樣,2007年4月28日,寶喜和妻子揣著借來的路費與一眾伙伴踏上了前往江南尋親的列車。
誰都沒想到,就在這次南下尋親會上,寶喜真的找到了家人?;貞浧甬敃r與90多歲的母親相認那一幕,寶喜和張鳳英的眼眶紅了,寶喜說:“整整一天,我都有一種身在夢中的感覺,母親的懷抱是那樣的溫暖,讓我不舍得離開,那一刻我的內心充滿了對草原阿媽的感激,如果沒有草原母親的養育,我與親生母親定沒有機會再相見。”
母親告訴寶喜,他們家中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最小,名字叫衛保和。他父親6年前去世了,臨終前還在叮囑孩子們有機會一定要去找一找丟失的老七。當年因家中實在是養活不了那么多孩子,萬般無奈之下,母親與姑姑將3歲的衛保和放到了上海福利院門前。
自相認后,寶喜一家每年都回去與老人過春節,張鳳蘭說:“每年我們回江南過春節,母親都寸步不離地跟著我們。她總對我們說,如果不是自己年紀大了,一定要去錫林郭勒看看,看看自己孩子成長的地方,當面謝謝將兒子撫養成人的草原恩人。”
有一次,寶喜的母親問起了他養父母的情況,寶喜告訴母親,阿爸阿媽在很久以前就過世了。母親聽了以后沉默了好一陣子,然后滿是期待地對寶喜說:“和兒,既然你的養父母已經過世了,那你就把名字改回來吧,你父親去世前一直希望能把你找回來,你說行嗎?”
“媽,這不行,雖然阿爸阿媽都去世了,可是我不能那么做,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寶喜雖不忍心讓母親失望,可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母親。在他心中,將他養育成人的阿爸阿媽就是他的根。從那以后,母親再也沒有對寶喜提過這件事,可是寶喜能夠感覺到母親心中的期待。
2012年,寶喜的小孫子出生了,這可樂壞了一家人,想到母親滿是期待的眼神,寶喜給孫子起名叫衛承鐸。姐姐打電話來告訴寶喜,母親得知這個消息后高興得好幾天都合不攏嘴。
寶喜夫婦陪伴著母親一共度過了5個春節,在那些團聚的日子里,母親給他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2013年夏天,母親因病離世,老人臨終時還給他們留下了路費。手里拿著母親留下的錢,寶喜淚流滿面,他明白,母親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他,希望以后他能多回家看看,即使母親不在了,江南的親人也依然牽掛著他們,母親是想讓他把江南與草原的這段情緣永遠延續下去……
這些年,寶喜夫婦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還搬進了新樓房,他們的兒子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呼和浩特市,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寶喜和妻子經常去看他們。盡管這兩年寶喜夫婦的身體大不如前,但兩人一直積極樂觀,他們說:“會遵從母親的遺愿,將草原和江南的這份情意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