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種植已成復興鎮富民興農產業
鄉村滿目著新色,“看得見水、望得見山、致得了富”的鄉村新貌在阿榮旗復興鎮的青山綠水間形成。
該鎮依托自身地域優勢,打造綠色生態鄉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開拓文化旅游發展市場,促進全域產業多點開花,群眾致富增收,實現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小鎮,切實增加群眾生活幸福指數。
“微旅游”,創收入。草木蔥蘢的濕地、一望無際的水庫、綠油油的稻田、生機盎然的秧苗……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在復興鎮六間房村次第鋪開。曾經的六間房村,僅僅依靠傳統的水稻種植技術,產業較為單一,群眾增收渠道少,發展較為滯后。如今的六間房村,水稻插秧、收割全部實現機械自動化,水稻規模種植戶40余戶,種植面積達到3000余畝,預計產值可達400萬元左右。微風拂來,稻浪翻涌,宛如無邊綠海,讓人心曠神怡。
遠近聞名的復興水庫和索爾奇國家濕地公園就坐落于六間房村,天然次生林、廣袤的草地和復興水庫構成了獨有的森林—草原—濕地特征,游客絡繹不絕。今年,六間房村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深化體驗游、休閑游于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在村屯道路兩旁栽植果樹、花草,改建農家樂,著力打造集旅游、觀光、餐飲于一體的特色新農村,促進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治理與經濟效益“雙贏”。仲夏時節,天臺嶺村的沙果園迎來盛果期。果園的主人董云飛是天臺嶺村有名的“沙果王”,2010年他開始栽植適宜本地生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沙果樹,目前已發展到600畝,果樹達到18000余棵,優質的沙果吸引周邊省市客商上門收購,不愁銷路。去年,他開始培育中草藥蒼術幼苗,在果樹下面栽植了蒼術,進行果藥間作,目前長勢良好。他的果園春季雇用人員剪枝、栽植蒼術,夏季驅蟲、除草,秋季采摘沙果、裝運,天臺嶺村的沙果園成為了鄉親們的“錢袋子”,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年勞務增收共計15萬元左右。
天臺嶺村距那吉鎮40公里,沙果產業的順利發展得益于近年來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復興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今年春季,河水融化漫泡公路,造成路面損毀,嚴重影響村民出行,該鎮黨委政府立即組織人員搶修水毀路段,確保該村道路暢通。今年,復興鎮組織全鎮12個村,利用荒山規模種植沙棘近3萬棵,在有效治理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切實增加了經濟收入,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產業興,帶動鄉村興。小黑信子村經濟發展一度比較落后,近年來,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引領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增收的小康路。該村的特色葡萄種植已成富民興農產業,綠色生態有機葡萄粒大汁多,果肉飽滿,入口甘甜。村里的兩家規模綠色生態有機葡萄種植采摘園目前共有葡萄種植大棚16棟,面積8800平方米,每年葡萄成熟期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采摘,按日接待量100—150人計算,可采摘葡萄1千公斤左右,每個大棚年收入約2萬元。同時,采摘園為客戶提供上門送貨業務,讓周邊群眾能吃到最新鮮、最放心、最優質的葡萄。該村的葡萄產業正在做響有機品牌,積極朝著“擴規模、培基地、提檔次、樹品牌、延產鏈”的發展方向邁進。
柞蠶養殖是小黑信子村另一項特色產業。近年來,該村依托自身林業資源和群眾有養蠶傳統的優勢,充分發揮“黨支部+合作社+黨員+群眾”的運行模式,著力推進柞蠶產業發展,促進村民和村集體經濟增收。目前,該村平順柞蠶合作社吸納社員260人,帶動全村黨員群眾年養柞蠶120把,年收獲蠶繭24萬公斤,經濟效益可觀。
六間房村的特色產業發展吸引了眾多返鄉人員創業,王麗霞就是其中的一個。大學生王麗霞北漂多年,一直苦于沒有場地和項目進行自主創業。她發現自己的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于是帶著家人返回家鄉創業。今年,她種植的紫花臉蘑菇種植面積達到6千余平方米,該產業在六間房村特色旅游的輻射帶動下,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出售的同時還可為游客提供采摘項目,切實為村民拓展增收渠道提供了產業方向,吸引更多的人員回鄉創業。
下一步,該鎮將在產業發展、人才帶動等方面綜合發力,打好“鄉情牌”,召回在外的本土能人、鄉賢能人和在外學習的大學生,引導他們在家鄉建設中出力出招。(林保珠 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