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acswq"></blockquote>
    <samp id="acswq"><object id="acswq"></object></samp>
  • <input id="acswq"></input>
  •  

    【非凡十年·萬里綠色長城行】森林的“眼睛”

    發布者:乃馨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瀏覽: 發布時間:2022-08-11 10:26:50

    核心提示: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綽爾林區42萬多公頃的生態功能區,有這樣一群人:每年春季森林防火期開始一直到初冬,駐守在10個瞭望塔上,守望著森林的安瀾。綽爾森工公司應急事務處大黑山瞭望站的4名防火瞭望員是他們當中的代表。他們是這片森林的“眼睛”,是這片森林免受傷害的“瞭望者”。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許曉嵐 張慧玲 霍曉慶

    第一次知道大黑山這個地方,“林二代”于文鵬已經高中畢業。彼時,是1987年。同學邀請他到全勝林場的家中做客,路過大黑山時告訴他,山上有個瞭望塔,專門用來防火瞭望。他心里想,那塔上的瞭望員不就是森林的“眼睛”么。這樣想著,仿佛就看到高高的塔上瞭望員炯炯有神的目光……

    此后,那雙眼睛一直出現在他的腦海里。沒想到十幾年后,他也成為了這樣的“眼睛”。

    百年樹木,毀滅只需要一把大火。

    森林防火,是個嚴肅的命題。

    大黑山瞭望站位于內蒙古森工集團綽爾森工公司全勝林場和塔爾氣林場交界地帶。這里海拔1600.2米,是內蒙古大興安嶺嶺南較高的山峰。

    站在大黑山25米高的瞭望塔上,耳朵灌滿了呼呼的風聲,這里能俯瞰綽爾森工公司95%的生態功能區,是綽爾森工公司乃至周邊林區森林防火的重中之重。

    在這個瞭望站,有4雙森林的“眼睛”——瞭望員于文鵬、鄭洪山、陳玉峰、王正軍。他們長年堅守在大興安嶺深處,從風華正茂的年輕小伙到鬢角染霜的中年“大叔”,平均年齡54周歲的他們,更改的是容顏,不改的是守望森林、護佑綠色的初心。

    于文鵬個子很高、長得結實,圓臉,憨厚,外表“爺們兒”,說話卻慢條斯理。2006年,他從大蔥山林場調到綽爾森工公司,成了一名瞭望員。

    “剛來的時候,山上沒水沒電沒信號,只有一間小房子、一座瞭望塔和一條砂石路。我們白天站崗,晚上到山下拉水,順路買蔬菜和生活用品。跟外界聯系只能用對講機。”

    艱苦的條件沒有讓他打退堂鼓,但孤獨寂寞的環境卻讓人難以忍受。4個人分為2班,每10天換一次班。值班時一個人早晨6點鐘上塔,直到中午才有人來替換。除了夜晚,山上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待著,他索性把時間精力投入到業務鉆研中。

    瞭望員是防火戰線的排頭兵,早一分鐘發現火情、早一分鐘預報,就會為撲救林火爭取寶貴的一分鐘時間。但同時,預報的誤差越小,投入的兵力就越精準,撲滅森林火災就更快。因此,除了把瞭望員應知應會知識翻爛吃透,于文鵬上塔觀測地形地物,下塔對著防火地圖測量計算,經過多次對照,他很快就對綽爾生態功能區的山形、地貌、道路、場點方位了然于心。

    為了找到校正的坐標點,他和同事集思廣益,利用地圖上的固定參照物,通過磁方位角和磁偏角來確定真方位角,為最終確定定位標志物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反復研究防火瞭望儀和望遠鏡的使用辦法和性能,遇到能見度低、煙與背景顏色反差較小時,憑借更換濾色片,準確判斷出煙和霧的區別。一旦出現煙點,他能迅速勾繪出區位圖,估測有林地火場面積百分比,辨別火場種類和主要被害樹種,為科學撲救提供依據。17年來,他沒有一次漏報、錯報火情。2019年,他獲得全區職業技能大賽森林消防測報員比賽第一名,2020年,獲得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

    于文鵬的時間都給了大黑山,給了瞭望塔。2010年,女兒考上大學,他在山上值班,孩子一個人拿上行李去了外地。大學四年,他一次也沒送過孩子,這是他的遺憾。

    爬上97級的梯子,終于登上了瞭望塔。不到2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是瞭望員們每天工作的地方。

    “以前瞭望塔連這玻璃房子也沒有,毫無遮攔地挺立在山頂,大風天氣,人站在塔上搖搖晃晃,雙腿直打顫。”和于文鵬一個班、當了22年瞭望員的陳玉峰說。

    大黑山上七八級的風特別常見,有時瞬間風力能達到10級。風越大,越是火情高發期,越需要盯緊。“塔上一分鐘,盯緊60秒”是陳玉峰的工作原則。

    一天早上,他上塔瞭望,發現塔爾氣林場18公里處有一股濃煙,憑經驗,他判斷這股“煙”絕不是霧氣,便立即上報防火指揮中心。后經現場勘察查明,這股“濃煙”是修路挖掘機因故障檢修啟動時形成的。

    “只要是煙點,我們就應該上報,確認是否是林火。否則萬一漏報,可能一輩子就白干了。”陳玉峰說,瞭望員的責任比天高、比地大,寧可“興師動眾”也不能“疏忽僥幸”。

    “你小子自己找罪受,傻了咋的?”

    “再苦還能苦哪兒去!”

    1987年,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鄭洪山主動要求到大黑山當一名防火瞭望員。面對周圍人的打趣,他不以為然,可現實讓他始料未及。

    原先木材生產作業時用的絞盤機房,上面蓋上帳篷布就是塔房。外面刮大風,屋里刮小風,外面雪融化,屋里就淌水。汽車無法上山,他們只能步行上山。背著食物等物資,穿過密密樹叢,踏著毛草道,深一腳淺一腳至少2個多小時才能到塔房。人走冒汗了卻不敢歇,一停下來,沾滿汗水的衣服就如同“冰衣”。山上沒水吃,冬天化雪水,夏天找水窩,撿去草葉撇去浮沫和小蟲子,就是飲用水。

    “盡管困難重重,但既然來了就不能當逃兵,一定要守好這片森林。”憑著樸素的信念,鄭洪山這一守就是35年。

    多少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他們與山林為伴;多少次家人需要的時候,他們執著堅守。他們用青春年華,描摹著大黑山的綠色畫卷。多年來,他們準確測報區域內多起雷擊火、入境火以及毗鄰地區火情,為發現火情快速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了可靠依據。

    如今,瞭望站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景點式“小洋房”。山上通了電,有了4G網,隨時隨地可以和家人溝通,打了機井,吃水難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電視、電冰箱、電炒鍋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時令蔬果塞滿冰箱,土豆白菜一吃一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工資也年年見漲。

    “條件越好,越不能忘了自己的職責,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鄭洪山說。

    巍巍大興安嶺,浩瀚無垠的林海。一個個嚴寒酷暑的四季輪回,高高的瞭望塔上,一道目光始終注視著遠方——他們是這片森林的“眼睛”,是這片森林免受傷害的“瞭望者”。


    教官在我腿中疯狂律动H
  • <blockquote id="acswq"></blockquote>
    <samp id="acswq"><object id="acswq"></object></samp>
  • <input id="acswq"></input>